意甲直播 ">
无障碍

“三心服务”走进群众心坎 走出新时代人民调解乌海路径
发布时间:2023年11月15日 作者:司法局 来源:市司法局 浏览次数:

  近年来,乌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,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,积极践行“三心服务”理念,推动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升级,用一项项新举措全力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。

  一、聚焦群众“安心”,密织“全链条”调解网络

  一是推动组织规范化,确保纠纷“有地可调”。乌海市全面贯彻落实《人民调解法》《全国人民调解工作规范》,巩固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,全面打造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、上下贯通的调解工作体系。每年全面排查摸底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和组织变更、撤销、人员变动等情况,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,配齐配强人民调解员。健全完善“市、区、镇(街道)、村(居)”调解网络,构建四级责任闭环,全市20个镇(街道)、83个村(居)均建立人民调解组织,实现“小事不出村(社区)、大事不出乡镇(街道)、矛盾不上交”。加强市、区、镇(街道)、村(居)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,从调解员队伍、调委会建设、工作制度上墙等多方面提出规范化要求,确保每一个调委会都能切实发挥作用,筑牢社会治理的基层根基。

  二是推动队伍多元化,实现纠纷“专事专调”。乌海市持续优化调解员队伍结构,通过传帮带、经验传承、选任评定一系列活动,逐步形成以老带新、梯度合理的调解员队伍。大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,会同相关部门在交通、法院、公安、医疗、劳动、物业等专业性行业性纠纷化解组织基础上,推行多+N化解模式,先后有45个行专调解组织参与全市的矛盾化解工作。2023年全国调解工作会议上,乌海市医疗纠纷调委会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、乌达区道路交通调委会张伟同志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。

  三是推动机制融合化,多方合作“联动联调”。创新机制建设,人民调解与社区网格有效衔接,247名网格员进入人民调解队伍,实现调解员与网格员同频共振。“调解+网格”工作机制实行以来,网格员领取人民调解办案补贴5000余元。全面推动派出所、法庭、司法所、律师事务所、基层法律服务所“四所一庭”联调联动,打好调解组合拳。截至目前,“四所一庭”工作组核查社区矫正对象、安置帮教对象脱管、漏管和重新犯罪39次;调查评估社区矫正对象275次;开展法律宣传,法治讲座85次;共同排查矛盾44次、化解纠纷16次;参加办理镇(街道)法律事务28件,提供法律意见16次;办理人民调解案件200余件。

  二、聚焦群众“放心”,巧出“连环招”源头治理

  一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,做好事前预防。采取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、一般排查与专项排查、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,不断提高矛盾纠纷排查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。全面推行矛盾纠纷排查“三个一”工作法,通过“村(居、社区)调委会每周组织一次、镇(街道)司法所每月组织一次、区司法局每季组织一次”的有效实施,及时发现和掌握矛盾纠纷的线索和隐患苗头,特别是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问题、可能引发媒体炒作成为舆论关注热点的各类重大问题及隐患,做到早发现、早调处、早化解。

  二是加强矛盾纠纷化解,做好事中服务。认真做好分级分类化解流程,简易纠纷由网格员、人民调解员依法当场化解;一般矛盾纠纷由村(社区)人民调解员、法律明白人、依法及时就地化解;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由镇(街道)人民调解员调解。针对急难险重案件,组织调解力量会同司法所、派出所、基层法庭、律师事务所等工作人员开展调解,做到矛盾纠纷可调可化解。

  三是加强矛盾纠纷回访,做好事后跟踪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定期跟踪回访矛盾纠纷化解和调解协议履行情况,回访中发现矛盾纠纷有复发可能的,建立整改清单,迅速采取有效措施,予以妥善处理,确保矛盾不反弹。2023年前三季度,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案件4085件,调解成功4084件,涉及金额14706.94万元,调解成功率99.98%;形成调解协议4084件,已履行4084件,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89件。

  三、聚焦群众“舒心”,用好“法理情”解纷破结

  一是推动法理宣传,引导“遇事先调”。近年来乌海市广泛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工作,“调解”与“普法”深度融合,“线上”与“线下”协同推进,用好“乌海市司法局政务新媒体”平台,把调解宣传工作纳入“普法早市”“消夏晚会”等活动,以通俗易懂、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,引导群众以理性、合法的形式表达诉求,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人民调解工作的知晓率。发挥人民调解工作指导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,多篇人民调解案例入选中国法律服务网案例库。利用社会影响较大的成功调解案例开展“以案释法”宣传,达到了“调解一案、教育一片”的良好效果。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引领熏陶作用,调解工作融入基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,推进人民调解家喻户晓、深入人心,让“有纠纷首选调解”的理念在乌海市进一步夯实。

  二是发挥品牌作用,延伸调解“触角”。充分发挥调解员在村间邻里有威望、社情民意全掌握、群众工作有经验等优势,打造多个叫得响、立得住、信得过的品牌调解室,“刘磊调解工作室”“暖心调解室”“心灵‘解’语调解室”“老书记工作室”“百姓名嘴工作室”,广受群众信赖。“流动调解室”大篷车穿梭在乡村巷口、田间地头,深入到工业园区、煤矿、企业、社区,充分发挥调解员扎根基层、贴近群众的优势,创新形成“金牌调解员”上门“坐诊”,群众“吹哨”、调解“报到”的流动调解新模式,改变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来回跑、反复跑、多头跑的状况。

  三是探索互联网+,打好调解“主动仗”。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,构建高效便捷、灵活开放的“智慧调解”,拓展和完善人民调解服务功能,通过微信群、电话会议、线上视频等途径,使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化解矛盾纠纷,实现人民调解跨时空、零距离。积极探索预约调解、联合调解、邀请调解等,推动实现当事人、调解组织、公证机构、法院等多方对接,推动工作从有形到有效覆盖。运用“互联网+调解”模式,解好群众“千千结”,实现纠纷发生在哪里,调解就在哪里。

 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,乌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与时俱进、守正创新,全面展现新时代人民调解工作新担当新作为,坚决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。

  

打印 关闭

上一条:

下一条: